pocast-01.png

➡️ 點此收聽

歡迎來到「冒牌者症候群的下班時間」第 12 集,我是 Badu,其實我已經斷更好久 Podcast 了,不過要感謝我的好朋友的鼓勵,讓我來錄第 12 集,我相信這一集應該會超級瘋狂的。

今天我要訪談的大大就是曾可維(KO-WEI TSENG),我們是因為工作關係而認識的,認識他時我真的快嚇壞了,雖然年紀比我小,但學習速度超級快,然後什麼都能跟他聊… 從科學史、經濟史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到發展速度超快的 DeFi 以及量子力學等等。

先介紹一下曾可維,他在大學主修物理輔修經濟,同時因為超強大的好奇心,對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都有涉獵.也參與了科幻社,開始對未來學和人類文明趨勢產生濃厚興趣.目前在新加坡大學念量子物理 PHD。

每次跟他聊天一小時,我都覺得天啊我落後這個世界好多,接下來我會想跟他聊聊他的求學過程以及學習的方式,還有給冒牌者症候群的建議。

Q1:當初為什麼決定去念量子物理 PHD?為什麼選擇新加坡?

高三時(2012 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量子計算大頭 David Wineland 影響了他,大一升大二時聽了Alain Aspect 量子科技振奮人心的演講

-想要走美系 PHD

-考量條件:老闆、環境、有沒有錢(三者缺一不可,尤以老闆最重要)

Q2:為什麼會對 DeFi 有興趣?當初怎麼開始的?

2017 年因為看到之後要去的 PHD 研究單位某個老闆發了一篇分析量子計算攻擊比特幣的論文(當時的報導)

-當時看到了用量子計算概念、一次性簽章(OTS)的 IOTA ,在學術上很有趣。IOTA 的重點是帳本的鏈狀結構要怎麼去 sync ,要怎麼樣創造好的吞吐量、不會有 51% 攻擊以及共識的失敗,Solana 則把時間的同步壓到極致。

-IOTA 的 Hans 用狹義相對論去解釋了網狀結構的去中心化帳本,能夠沒有/不需要一個統一全局的時鐘。

-2019年 Compound 提供放貸 & MakerDao 印錢 & Uniswap 做交易,DeFi 史前時代 (Money Lego) ,心目中的 Moment of truth 2019 年 11 月, Single collateral Dai 可以變成 Multiple collateral Dai – 可以用 BAT 印 Dai(DeFi 開始可以組合的一個雛形)。

-早期也玩了 ETHLend (後來的 Aave) & Dharma,他發現很多項目的崛起跟衰敗,完全是要看市場的洗禮,跟他的想像不太一樣。

Q3:學術研究是要花很久很久的時間,但 DeFi 的迭代超快,你怎麼適應這樣的差異?

-學術界做的是,解決眾所皆知的長期難題,要耐心、要很穩。在學術界從大量的資訊中找到有用的價值、資訊。

-DeFi 是靠資訊落差(而不是沒有答案) ,在幣圈要趕快拿到 & 消化資訊,要快做決定。

Q4:如何擁抱自己的好奇心,但克服「博而不精」的焦慮?

– 要先在缺乏完整知識的情況下,想辦法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

– 先博才有辦法選擇,更了解時間縱向,直接選定領域風險更大

– 時機很重要 (以人工智慧為例,1960 年代第一波興起 – Minsky、1980 年代 Shallow learn、2014 年又起來,可以參考本篇論文)

– 更重要的是建立世界觀

– 博學讓你有機會可以有選擇的自由(很多工具箱對認識這個世界很有幫助)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對不同領域,有 10 幾種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可以用非常多不同的觀點看同樣的事物,可以選擇從哪裡切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iton Firedman的兒子 David Friedman:從物理到經濟學,再到法學教授,再到算法穩定幣(於接受門羅幣社群Podcast 談到)

Q5:Role Model 、畢業後有特別想要走的領域嗎?

– 人工智慧的冬天 & 量子計算的冬天

– Ray Kurzweil《奇點臨近》- 超人類主義


Q6: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要怎麼解決?

– 飲食、睡眠先顧好:D

– 想像在這個世界上你沒有自由意志,你或許不會改變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