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ast-01.png

➡️ 點此收聽

歡迎來到「冒牌者症候群的下班時間」第十集,我是 Badu,好久沒跟大家見面啦,最近因為工作轉換的關係,與非常多前輩見面聊一聊,這次也很榮幸邀請到我生命中的其中兩位貴人 Jill & Edward 來現場跟我聊聊,關於職場中的冒牌者症候群。那我先來介紹兩位, Jill 現在是大慶證券的資深副總,在產品和 User Experience 領域有 19 年的資歷,不只是在台灣,過去也曾在中國、日本等地方,都有豐富的管理經驗。

而關於 Edward 的介紹,在大慶證券粉絲專頁是這樣描述的:「台大電機工程、麻省理工學院 MIT Media Lab 碩士、回台為《不老騎士 — 歐兜邁環台日記》紀錄片當剪輯師,創業做了 WhatsTheNumber 的手機應用程式,上線10 天下載量即有十萬次,累積下載量近二百萬…」。

今天真的超級榮幸能在 2020 年末、第 10 集,邀請兩位一起來聊聊科技金融的明天。

Q1:我發現 Jill 大學是念心理系,後來去唸了 Infomation Sciences,畢業後當了一陣子工程師,接著轉向產品、使用者體驗的領域前進,Jill 能分享一下這一段過程嗎?

-選心理系是因為有不完全的理解造成的執念

-對於人很有感覺,因緣際會認識了「人機互動」,對此非常有熱忱,因而出國唸了 Informantion Sciences

-趨勢科技當時在建立「用戶體驗團隊」,心理學 PHD 主管看到了她的履歷,讓她又回到原本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位在用戶體驗團隊的軟體工程師

-在北京、東京各國待了 10+ 年,在不同公司、產業、角色做事情,這麼多的轉換,對她而言都在做同一件事 - 怎麼把科技跟人做強大的連結

Q2:因為我本身是愛看電影的人,第二題我就想要問,Edward 在剛回台灣時,為什麼會選擇做一位剪輯師?並選中《不老騎士》這熱血到不行的 13 天追夢環島故事?

-在 MIT 研究的領域是 AI ,碩士論文的題目是在探討所有人所拍下的影片,有沒有可能共同記錄、利用 AI 去組織所有的故事,並給我們很多故事情節的建議

-MIT 的老師要求他拍紀錄片,才能寫完這個論文,去 Harvard 電影系上紀錄片課程,找到了熱忱

-因緣際會加入了《不老騎士》團隊,成為剪輯師,拍攝非常多年,很奇妙的歷程,跟科班出身有差距,最後又回去原本的領域

Q3:想跟 Jill 聊聊目前加入傳統金融領域產業 ── 大慶證券,這個老字牌的證券行,有什麼背景故事?接下來 3-5 年的目標是什麼?願景是什麼?

-科技背景出生,到了今年深深感受到金融已經跟科技離不開,也跟著加入其中

-反思從小到大,學校教育在教的是成為好的勞動而非教我們金融

-理專以績效導向,而非以客戶為出發點

-台灣人去年買儲蓄型保單買了 3 兆台幣,實際上,保險公司是幫大家分散風險,實際上扮演創造財富的角色是基金、銀行公司,但現況是銀行、基金公司現在都在賣保單

-大慶希望能在 3-5 年之間從基礎的金融教育出發,讓大家能夠更簡單、輕鬆理解金融商品,大家都能鎖期短一點、都能安穩賺到錢

Q4:再來我想問問 Edward,從傳統證券行大慶證券出發,在帶領傳統金融技術 Team 跟新創技術 Team,是否會有摩擦?Edward 是怎麼克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藩籬與隔閡的? 

-大慶內有許多資深的同仁,資深的同仁用 Cobol,新加入的同事使用區塊鏈技術

-資深同事要適應 Slack、Cloud base 的工具等等,會有很多的挑戰,新加入的同事則要補齊金融證券的基礎知識跟很深的 Know-how

-不同的世代、不同行業、不同世界語言的激盪是創新的來源

Q5:剛好問到技術面,我也想問問 Jill,從一開始工程師的獨立工作延伸到後來擔任主管,再到要管理 10 人甚至最後到百人、跨國團隊,這之中有沒有什麼困難是妳特別印象深刻的?能夠給未來想要轉管理職的人的一些建議嗎?

-很大的 takeaway:會做到管理職,往往是因為從 entry-level 把專業技能做好,就一直往上爬做到了管理職,但從來沒有訓練「管理」技能,所以很多人會不知道怎麼帶人,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帶人

-初當管理職的 takeaway 是:要放棄完美主義、放手,把目標放在成就團隊,而不是個人

=找對的人,在大慶面試,即便能力面都過關了,內部還會問一個問題:「你願意跟這個人工作 10 年嗎?」

Q6:我身邊有滿多很喜愛總體經濟學、金融學,但並非本科系也沒有相關證照的朋友,Edward 對這些想要前進金融行業的聽眾們有什麼建議嗎?

-人類社會走到今天,所有的行業都會往科技業前進

-金融的科技職位機會非常多,重點是你有沒有興趣,這會成為一個說服別人的亮點

Q7:台灣有非常多的科技人才,工程師、設計師到 PM,但往往都有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可能光是看 JD,覺得自己年資不夠、不會寫某個語言就打退堂鼓,Jill & Edward 有什麼樣的建議嗎?

-JD 一直都是參考,職涯建議看長期,你當下面試的職位或許不一定適合,但是你看好某個公司、領域,只要有爭取到面試,是有機會被看到的

-很多事失敗是一定的,給自己足夠多摔倒的次數,重新修正

Q7:大慶證券在徵才中,重視什麼特質?

-能力、正直、價值觀相符,技巧反而是可以慢慢磨練

-我們想做大家都懂的東西,不用在辦公室猜來猜去,我們想有長期的價值觀,我們想要這輩子不要再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