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ast-01.png

➡️ 點此收聽

歡迎來到「冒牌者症候群の下班時間 第八集,我是 Badu,最近身邊有些朋友在討論「疫情後的畢業生困境」這個話題,我就在想,有什麼方式能夠幫助更多無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或是因為疫情而需要求職的朋友?在這樣特別艱難的時刻,我可以理解許多人會陷入焦慮、慌張,以及海投履歷卻沒有多少回音的循環中,甚至在這時會更沒辦法克服自己心中的「冒牌者症候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克服這件事情。

imposter-01.png

今天我邀請了 Tianyi,一位非常特別的女生來分享她的故事。Tianyi 本身的經歷很特別,她出生在中國,高一就到了日本唸書,在完全不會日語的情況下,她一路堅持下去,大學在東京念完書後,在東京當 head hunter,後來又進了外商做 recuiter,在她的這些經歷中,她自己本身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她也因此經營了自己的 YouTube Channel Coffee Chat,希望能藉由不同的訪談、分享,能夠幫助更多在疫情時刻需要指引的朋友。


本集精華重點:

#Q1:能夠跟我們分享一下妳高中才去日本求學,從一開始完全不會日文到後來念完日本的大學一路求職成功的過程嗎?我覺得這個狀況其實滿像有些人想要半路出家轉職的狀況,過程中一定有非常多的困難、懷疑,妳都是怎麼克服的呢?

  • 環境結構:和自己想像的環境完全不一樣,大家都很冷漠,stereotype 讓我很難融入當時的日本團體。
  • 教育結構:因為我們的不同,語言上的不一樣,老師會有意無意把我們分開來。
  • 人際交往:日本是一個很求同的社會,所以我們的不同導致本地的學生也不願意和外籍學生做朋友。
  • 內在化:有些時候會開始自嘲,或者開始討厭自己和自己的人群。
  • 給當時的自己的一些建議,Fit in實際上和 Belong 是不同的。

#Q2:在疫情期間,很多人會變得很焦慮,甚至會因為海投履歷卻因為大環境不好,不容易拿到 offer,而把這樣整個環境的問題怪到自己身上,加深了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有什麼辦法能克服這樣的惡性循環?

  • 有冒牌者症候群的求職者對自己的劣勢很了解,他可以不斷的說出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不如別人的地方,卻小看了自己的優勢。
  • 對於去某公司某職位的認可過高,有時甚至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 focus 更多在面試官想要我變成某種樣子去迎合對方,而不是去發現自己。

#Q3:妳有跟我提到過亞洲的小孩,很容易有一個「想變成父母所想的」樣子的這個傾向,妳覺得這樣的傾向在外商求職上可能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或是阻礙?

  • 從外商求職上來看倒是還好,其實這是一個跟「責任心」息息相關的話題
  • 鼓勵大家多問自己一個「為什麼」
  • 分享一個來自 Podcast Choiceology 的故事

#Q4:我發現有些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有時在職場上會因為想保護自己,反而會把自己包裝得很厲害、很了不起,不願意請教他人,直到真的犯了大錯才知道不應該只顧著埋頭苦幹、包裝自己,更深一點觀察,我認為這實際上凸顯了他們的害怕與焦慮,妳認為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 每一個工作的人或許都可以分享一兩類似的故事,不然 Imposter Syndrome 也不會在這幾年成為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 一個美國學者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其實我們是很包容他人犯的小錯誤,卻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
  • Imposter Syndrome 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卻可以有辦法緩解
    • 第一步就是要知道每個人都有 Imposter  Syndrome
    • 第二步就是要直面自己在知識上的不足,並且對此感到脆弱
    • 最後還是要給自己制定計劃,在日常中有意識補足自己2的不足

#Q5: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擁抱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並善用它?既不讓他人感覺我們很「弱」,又能 empower 他人,並讓他人信任我們呢?

  • 用高中的例子來說,當時很不願意讓爸媽失望,所以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那個就變成了自己的信念,變成了自己想要堅持下去的原因
  • 在職場上,去揣摩他人是是一門功課,Imposter Syndrome 反而成為你的利器
  • 停下來,花一點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給自己定期設定一個有連貫性的目標,不定期慶祝自己的小收穫
  • 如果實在很難保持積極的態度,要知道很多機構都是可以提供諮詢和幫助的,善用這些社會的資源